吐酸病(胃食管反流病)中医护理方案
吐酸病(胃食管反流病)中医护理方案
(试 行)
一、常见证候要点
(一)肝胃郁热证:烧心,反酸,胸骨后灼痛,胃脘灼痛,脘腹胀满,嗳气反食,心烦易怒,嘈杂易饥,舌红苔黄。
(二)胆热犯胃证:口苦咽干,烧心,脘胁胀痛,胸痛背痛,反酸,嗳气反流,心烦失眠,嘈杂易饥,舌红苔黄腻。
(三)中虚气逆证:反酸或泛吐清水,嗳气反流,胃脘隐痛,胃痞胀满,食欲不振,神疲乏力,大便溏薄,舌淡苔薄。
(四)气郁痰阻证:咽喉不适如有痰梗,胸膺不适,嗳气或反流,吞咽困难,声音嘶哑,半夜呛咳,舌苔白腻。
(五)瘀血阻络证:胸骨后灼痛或刺痛,后背痛,呕血或黑便,烧心,反酸,嗳气,胃脘隐痛,舌质紫暗或瘀斑。
二、常见症状/证候施护
(一) 烧心、反酸、嘈杂
1.观察烧心、反酸的频率、程度、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。
2.指导患者饭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,就寝时宜抬高床头30°。反酸明显者,用温淡盐水漱口。口苦、口臭、牙龈肿痛做好口腔护理,可遵医嘱应用中药含漱。
3.遵医嘱穴位贴敷,取天枢、中脘、膈俞、天突等穴。
4.遵医嘱耳穴贴压,取脾、胃、神门等穴。
5.遵医嘱穴位按摩,取内关、胃俞、合谷、膈俞等穴。
6.遵医嘱穴位注射,取足三里、合谷等穴。
7.遵医嘱艾灸,取神阙、中脘、天枢等穴。
(二)胸骨后灼痛
1.观察疼痛的部位、性质、程度、持续时间、诱发因素。
2.注意休息,少量饮温开水,可自上而下按摩胃脘部,使气顺而痛缓。
3.遵医嘱艾灸,取中脘、气海、关元、足三里等穴。
4.遵医嘱穴位按摩,取膻中、中脘、胃俞等穴。
(三)嗳气、胃脘胀满
1.观察嗳气的时间、次数及伴随症状。
2.遵医嘱穴位按摩,取中脘、天枢、气海、内关、合谷、足三里等穴。
3.遵医嘱穴位贴敷,取中脘、天枢、胃俞等穴。
4.遵医嘱耳穴贴压,取脾、胃、神门、肝胆等穴。
5.遵医嘱穴位注射,取足三里、合谷等穴。
三、中医特色治疗护理
(一)药物治疗
1.内服中药:中药以餐后少量频服为宜(其他详见附录1)。
2.注射给药(详见附录1)
(二)特色技术
1.穴位贴敷(详见附录2)。
2.穴位注射(详见附录2)。
3.艾灸(详见附录2)。
4.耳穴贴压(详见附录2)。
5.穴位按摩(详见附录2)。
四、健康指导
(一)生活起居
1.季节变化时注意胃区保暖,避免受凉。
2.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间,睡眠时应抬高床头30°。
3.餐后:宜取直立位或0.5~1.5小时后进行散步,运动时间30~40分钟,以身体发热、微汗、不感到疲劳为宜。
4.睡前:不进食,晚餐与入睡的间隔不少于3小时;腹部按摩:仰卧位双腿屈曲,用右手的掌心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做绕圈按摩,也可从上腹往下腹缓缓按摩,每天进行3~4次,每次5~10分钟左右。
(二)饮食指导
1.肝胃郁热证:宜食疏肝解郁,和胃清热的食品,如金橘根、猪肚;肝气犯胃者宜食理气降气的食品,如萝卜、佛手、生姜等。
2.胆热犯胃证:宜食疏肝利胆,清热和胃的食品,如猕猴桃、甘蔗(不宜空腹食用)、白菜、蚌肉、生姜等。
3.中虚气逆证:宜食补中益气、健脾和胃的食品,如粳米、莲藕、香菇、山药、猪肚、莲子等。
4.气郁痰阻证:宜食理气止郁,健脾化痰的食品,如扁豆、佛手、萝卜等。
5.瘀血阻络证:宜食活血化瘀,理气通络的食品,如莲藕、丝瓜等。
6.烧心反酸的患者忌食生冷,少食甜、酸之品,戒烟酒、浓茶、浓咖啡、韭菜、茴香等,不宜过饱或过量饮水;胸骨后灼痛的患者忌食过热、过烫的食物以免损伤食道粘膜,忌食辛辣、肥甘、煎炸之品,戒烟酒;胃脘胀满的患者宜少量多餐,控制饮食摄入量,可进少量清淡易消化流食。
7.烹调方法。食物应切细煮软,烹调以烧、蒸、煮等软性烹调为主,忌煎、炸、熏烤及腌制食品。
(三)情志调理
1.了解患者心理状态,指导患者避免忧思恼怒,保持乐观情绪。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,给予患者心理支持。针对患者不良情绪,指导采用移情相制疗法,转移其注意力,淡化、消除不良情志;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,可采用暗示疗法,如言语暗示、药物暗示、情境暗示等,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。
2.鼓励患者间沟通,交流疾病防治经验,提高对疾病的认识,增强治疗信心。
五、护理难点
患者难以建立和保持健康饮食习惯
1.设计通俗易懂的吐酸病健康教育手册,便于患者学习。
2.加强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,通过电话访视的方式定期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管理,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养成。
六、护理效果评价
附:吐酸病(胃食管反流病)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